新華社北京4月18日電(記者趙文君)1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,“3·15”晚會曝光問題處置工作已取得階段性進展,要堅持舉一反三、標本兼治,強化日常監管和預防工作,聚焦民生關切強化質量安全監管,進一步壓緊壓實全鏈條監管責任,嚴懲違法違規行為,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。
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,只有對“3·15”晚會曝光問題舉一反三、標本兼治,才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。這要求構建協同治理的市場監管體系,既要發揮政府監管的主導作用,也要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自律作用,更好規范企業經營行為。同時,需要加強消費者合理引導,運用好各種案例曝光進行宣傳,使廣大消費者能夠及時了解和掌握消費品和服務的情況,避免吃虧上當,從而敢消費、愿意消費。
“全鏈條監管責任這一提法很重要,意味著事前事中事后監管要結合起來合理配置。”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說,當前市場發育還不成熟,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,客觀上存在假冒偽劣的生存空間等,使得假冒偽劣商品屢禁不止。這就要求監管部門加強對制售流通重點市場、重點區域、重點環節的分析研判,舉一反三、標本兼治,層層落實監管責任,強化常態化監管。
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要著力提升基層監管能力水平,推動行政執法和監管力量下沉,注重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,切實提高監管的預見性、精準性和時效性。要探索建立穿透式監管體系,加力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。
薛軍表示,近年來,隨著大數據、互聯網、人工智能、5G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快速普及,各種新產業新業態層出不窮。完善相關業態界定和市場屬性認定,引導創新產業和經營主體有序競爭,保障消費者權益問題日益凸顯。
去年以來,市場監管部門聚焦社會關注度高、涉及面廣、群眾反映強烈的網絡市場突出問題,嚴格規范網絡營銷和集中促銷行為、嚴查網售危害生命健康的重點商品、嚴厲打擊網售侵權假冒偽劣商品行為。2024年,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處涉網類案件3.6萬件,督促網絡交易平臺刪除違法商品信息28.69萬條。
“推動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,提升監管的預見性、精準性非常重要。”薛軍舉例說,比如今年“3·15”晚會曝光的案例大多具有涉網因素,這就對網絡監管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,當前數字化監管能力建設是重中之重,既要實現精準捕捉,又要有超前的預防預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