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4月17日電 題:中華文化瑰寶進入“世界記憶”
新華社記者黃揚、喻珮、趙家淞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7日發布新聞公報,宣布將74項文獻遺產新列入其《世界記憶名錄》,其中包括中國組織申報的《隨州曾侯乙編鐘》《少林寺碑碣(566—1990)》以及中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(1409年2月15日)》。
至此,中國共有18項文獻遺產入選《世界記憶名錄》。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文化瑰寶正在被世界記憶和珍視。
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項目關于文獻遺產的定義,是指對一個社群、一種文化、一個國家或整個人類具有重大和持久價值的單一文獻或一組文獻。
此前入選該項目的中國文獻珍品中,既有承載千年科舉文化的清代大金榜,也有刻錄商王占卜的甲骨文原件;有記錄近代華僑移民史的銀信僑批,也留存著蘇州絲綢產業百年發展的技術圖譜。
4月17日在湖北省博物館拍攝的隨州曾侯乙編鐘。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
此次進入名錄的隨州曾侯乙編鐘,目前陳列于湖北省博物館,被稱為世界第一部有聲“音樂教科書”。65件編鐘組成了一套完整的演奏樂器。編鐘刻有3755字銘文,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,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。
少林寺碑碣(566-1990)現存499通,以石碑、塔、柱等為主要載體,尺寸大小與表現形式多元參差,呈現出1424年較為完整連貫的石刻歷史文獻序列,涉及政治、經濟、宗教、軍事、文化等多個方面。
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是600余年前由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所立。石碑上記載鄭和船隊在此巡禮圣跡、布施香禮的碑文至今清晰可見。
世界記憶名錄屬于世界記憶項目。該項目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,與世界遺產項目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并立為三大遺產類旗艦項目,旨在保護文獻遺產,防止集體遺忘。
“這三項文獻檔案,進一步體現出中國文獻遺產的豐富性與多樣性。”北京大學教授陳少峰認為,這些檔案是中華文明的“記憶琥珀”,也在為全人類延續共同的“世界記憶”。
“曾侯乙編鐘是一部用黃金寫成的關于音階的古文獻,并且附帶一張有演示錄音的光碟,至今仍可播放。”普林斯頓大學藝術與考古學榮休教授羅伯特·貝格利說。
中國博物館協會樂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翔認為,曾侯乙編鐘表明,在公元前5世紀,中國已經有了十二音系統,具備旋宮轉調的能力,有良好的音樂表現性能。“它看得見、摸得著、聽得見,是人類共同的記憶遺產。”張翔說。
少林寺碑廊(資料圖片)。新華社發
在中國嵩山少林寺檔案館館長楊紅瑞看來,少林寺碑碣(566—1990)憑借“連續性強、保存完整”的特點,堪稱“世界在語言文字、藝術、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集體記憶的典型性歷史文獻匯集”。
早期碑碣中的梵文碑、體現“三教合一”的“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”、元明時期前來學禪的日本僧人與中國僧人合作留下的多塊碑碣……少林寺碑碣承載的豐富內容見證了中外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。
“少林寺作為中國的一個文化名片,反映的社會文化交往是多樣性的,也是世界性的。”嵩山文化學者宮嵩濤說。
4月17日,在斯里蘭卡科倫坡國家博物館,觀眾參觀鄭和遺存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》。新華社記者 伍岳 攝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鑒而豐富。此次入選的布施錫蘭山佛寺碑,已成為斯里蘭卡國家博物館的“鎮館之寶”,常有參觀民眾在石碑前駐足,致敬中斯綿延千年的友好交往。
中國1997年第一次申請《世界記憶名錄》,是世界上較早參與世界記憶項目的國家之一,也是最早成立世界記憶項目國家委員會的國家。
中國已先后公布5批198件(組)《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》。中國國家檔案局倡議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檔案主管部門建立省級檔案文獻遺產名錄,力求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世界記憶的名錄體系。
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國家形態延續至今的文明。中國正持續不斷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。
在湖北省博物館,全套65件編鐘樂器及鐘架、附件已進行3D掃描供公眾利用;名為“穿越青銅紀”的數字文物VR項目將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震撼體驗。
“高峰時段,一天有3萬多人參觀曾侯乙編鐘。”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介紹,湖北省博物館復制了全套編鐘用于演出觀摩和科研,還前往世界多個國家進行展演。
“保護我們的遺產就意味著保護我們的記憶。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奧德蕾·阿祖萊說,文獻遺產鼓勵文明對話,促進世界和平。
4月17日,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傳來好消息——
新一批文獻遺產列入《世界記憶名錄》,世界記憶再添寶貴財富。其中包括我國申報的《隨州曾侯乙編鐘》《少林寺碑碣(566—1990)》,以及我國與斯里蘭卡聯合申報的鄭和遺存《布施錫蘭山佛寺碑(1409年2月15日)》。
“世界記憶名錄”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的,旨在實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法中規定的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任務,促進文化遺產利用,提高人們對文獻遺產重要性的認識。
其所指文獻遺產不僅包括紙莎草紙、羊皮紙、棕櫚樹葉、木片、石片、紙張等傳統載體,還包括錄音、電視電影作品和數字媒體等新型媒體。
新增的三位中國“成員”保存著怎樣的記憶?
武漢東湖之畔,湖北省博物館,“曾侯乙”展廳內,三層八組65件青銅編鐘的原件懸掛在曲尺形的銅木鐘架上。其上清晰可見的銘文,令參觀者流連忘返。
曾侯乙編鐘銘文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中國先秦官方音樂理論文獻,以聲音和文字相互印證的方式保存了2400多年前人類的音樂記憶。